全民阅读专刊:一对平凡夫妻的“阅读生活”
http://www.readhb.com 日期:2012年07月29日09:3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他们是一对平凡的夫妻,过着普通的生活,阅读却让他们收获了生活的另一份精彩;他们也是一对特殊的夫妻,过着相扶的日子,阅读让他们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们就是报名参加第二届北京阅读季“书香家庭”评选的刘力群、李珍夫妇。
丈夫,刘力群,瘫痪坐在轮椅上;妻子,李珍,双目失明,却在轮椅后推着丈夫。“你是我的眼,我们一同阅读浩瀚的书海。”这对特殊夫妻用自身实例向我们诠释着他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他:“阅读让我 重新站了起来”
刘力群,工伤瘫痪。经过长期的刻苦阅读和自学,现已成长为自由撰稿人,曾先后发表过200多篇文章,在散文、诗歌、影视评论等多方面均有所涉猎,部分作品还先后获奖。
刘力群自幼喜好读书,但囿于成长的年代,可读的书很少,即便如此,提及那个年代的书,如《烈火金刚》、《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金光大道》……他仍如数家珍般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讲述着当年读书时的感受。“我们那个年代可读的书不太多,每次碰到一本好书,大家都轮流借阅,通常今天晚上借给你看,明天早上就要传给下一个人,我为了看书经常熬红自己的眼睛。”回想起当年挑灯夜读的日子,刘力群笑着说道。
随着那起工伤事故的发生,刘力群的人生轨迹开始偏转。1979年,当时才24岁的他被一块突然坠下的1吨重的钢板压断了双腿,造成瘫痪。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击碎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期望和规划。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那一刻,的确曾经有过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刘力群坦言。
为了排解刘力群心中的苦闷,刘力群的父母为他订阅了十几种报纸杂志,如《作家文摘》、《新华文摘》、《北京晚报》等,同时还买来多本文学名著。“可以说,伴我走过人生最灰暗的那段日子有两本书,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马丁·伊登》。”刘力群向记者说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父母买给自己的,而《马丁·伊登》则是住院期间一位女医生推荐给他阅读的,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所展现的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我喜欢马丁·伊登那句"捷足先登,强者必胜"。虽然我不赞同他的一些做法,但是他所展现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却赋予了我力量。”
从此,刘力群开始了日日与书为伴的生活,海明威、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名家的作品渐渐陈列于他的书架中,他从书里塑造的这些人物身上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同时,刘力群还坚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断学习,投稿文字作品……阅读让他走出人生的阴霾,重获生活的精彩。“阅读让我重新站了起来,给予我人生继续奋斗和坚持的动力。”刘力群如是说。
她:“阅读弥补了我的遗憾”
李珍,中国盲文出版社副编审,从事盲文编译工作已经28年,经其编校的盲文书籍不计其数,既有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也有文学期刊《读者》、《小说月报》等。“我能够有幸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字工作,全得益于上学读书,是它们为我开启了世界的另一扇窗。”李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儿时的李珍从未感觉到自己的不同,她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游戏,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着。随着姐姐们都开始进入学校,李珍渐渐发觉自己的不同,因为她不能跟姐姐们一起去上学。白天,空落落的院子里只剩下自己和爷爷、奶奶时,她便会缠着奶奶给自己读书;晚上,姐姐们从学校回来后,她也会央求姐姐们念课本给自己听。
时间长了,李珍不再满足于听奶奶、姐姐们读书,她想自己读书。而自己读书的前提条件则是要学会盲文。因此,她向家人提出了要去盲校读书的要求。于是,不到9岁的李珍开始了独自在盲校寄宿学习的生活。提及当年自己独立阅读的第一本书时,李珍仍激动不已,她说:“当我翻开这本跑遍京城才买到的盲文版《雷锋的故事》,用手摸着读出书中的每个字时,我明白这是我人生里读的第一本书。”
8年的盲校学习生活结束后,李珍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中国盲文出版社工作。工作之余,李珍还坚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行“充电”学习。这期间她克服艰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5年后就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专科阶段的全部课程,而且每门课程均是一次通过。其中,在考《古代文学作品逊时,李珍以87分的成绩位居1993年北京市该课程考试第一。同时,李珍还笔耕不辍,先后于《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工人报》等发表多篇文字作品。
“读书不是豪言壮语,不是口号,而是发自人的内心,是长久的坚持。”这是李珍多年读书的感悟。谈及读书带给自己的变化和感受时,李珍认为海伦·凯勒的《中流:我的激情岁月》一段话最能印证自己的心声:“任何时候只要手中有一本深爱的书,我的灵魂就会获得无比自由,生命的枷锁也会自然消失。虽然命运伤害了我,书却给予我补偿;虽然我失去一个世界,书却还给我另一片天地。”
“是的,我虽然没法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但是阅读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通过阅读弥补了我的遗憾。”李珍感慨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正是李珍多年读书的真实写照。
他俩:“阅读让我们相知相守”
1994年,生活没有任何交际的李珍和刘力群相识,两人结缘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京城人家》的栏目访谈,那期节目讲述了李珍坚持读书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奋斗故事。因为自学考试没有盲文教材,李珍便请人将教材念出来,录在磁带上,自己再反复听,凭着这股韧劲,李珍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通过了考试。
李珍对于读书和知识的渴求透过电波深深地感动了收音机旁的电台监听员刘力群,同样是残疾人、同样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历让刘力群心中产生了共鸣,他思索着自己应该为李珍做些事情。于是,刘力群和同样在家养病的好友一起开始为李珍读书读报。
回忆起当年通过磁带读书学习的日子,李珍说道:“每次听到收音机里的声音,我总感觉自己面前正摊着一本书,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却能读得到。”而随着交往的逐步加深,刘力群开始通过每天打电话为李珍读报纸,“那段时间,每天晚上一到七点,我们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话机旁,他打给我,或者我拨给他。最多的时候一次竟然长达3个小时,总感觉读书的时光很短暂。”李珍说。有一次晚上下大雨,刘力群单位的电话线被水泡了,电话打不通,他便连夜冒雨开着残疾人摩托车从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单位赶回海淀区的父母家中,一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李珍继续读报纸。
从1994年相识到1996年步入婚姻殿堂,这期间刘力群已经记不清为李珍录制了多少盘磁带,连自己特意为读书录制磁带而买的燕舞牌音响也因过于频繁的使用而“退伍”。提及读书录磁带印象最深的事情,刘力群回忆道:“有段时间,李珍特别喜欢读《庄子》。一本《庄子》我录了30多盘,她总是反复听。”现在,在他们的书房里还珍藏着当年的部分录音磁带。
婚后,李珍不再借助磁带来读书。每天,丈夫刘力群都会读书给她听。“我常常下班回到家就累得瘫倒在床上,但一听到力群给我读书的声音,所有的疲劳便烟消云散。”李珍幸福地说道。因为李珍下班到家天色已黑,为了让她每天能够多听一会儿书,刘力群总是先比妻子吃完晚饭,让李珍能够一边吃饭、一边听他读书。“我总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便劝他歇一歇,但他总是不肯。”李珍心疼地说。
在两个人的小书房里,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本本书,有池莉的《来来往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陈忠实的《白鹿原》……它们见证着这对特殊夫妻的读书历程。“我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跟力群一起坐在书房里,听他读书。”回首两人的相识过往,李珍总结为:“广播使我们相识,自学考试使我们结缘,读书写作使我们相知,邓丽君歌曲使我们相爱。”
作者:李婧璇 王坤宁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