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官网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省政府办公厅结合创先争优推进全民阅读(等)

                        目  录
 
              省政府办公厅结合创先争优推进全民阅读
              省直机关持之以恒抓学习形成新常态
              图书馆春节照常开放 众人书香中迎新春
              文化人如何让心灵“过大年”
              书中的年味
              从前的年夜
              羊年说“羊”
 
 
             省政府办公厅结合创先争优推进全民阅读
 
    2月上旬,省政府办公厅组织2014年度厅机关“五星处室”评选,10个处室评为“五星处室”。这是办公厅把书香机关建设纳入“五星处室”评选指标体系、推进创先争优和全民阅读相融合的创新举措。近年来,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坚持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搭建平台、创新形式,营造比学赶超的阅读氛围,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带头引领阅读。厅党组认真落实《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省政府秘书长、厅党组书记王祥喜在办公厅“书香机关·践行梦想”演讲比赛决赛暨厅机关全民阅读活动推进会上,对厅机关全民阅读活动提出“勤学习、多思考、见成效”的要求。厅机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意见》,认真组织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全民阅读活动方案》。厅党组成员带头读书学习,带头撰写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厅党组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征文中获一等奖,党组成员的2项成果获湖北发展研究奖二、三等奖,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营造学习氛围,活跃形式快乐阅读。厅机关设立图书阅览室,在省政府常务会议候会区域设立专门的阅览场所,近2000册图书统一编目,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每年向厅机关干部配发省委领导推荐的4本书,组织开展“处长荐书”活动。厅机关政务内网开设数字图书馆,收录图书、报纸、期刊等阅读资源产品22大类、300余种小类,共计2.4万册。发挥湖北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等平台的阅读学习功能,被省委表彰为“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先进单位”。厅机关组织“中国梦·劳动美”征文、“书香机关·践行梦想”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和10余场专题讲座,1名同志在省直机关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王国生省长充分肯定了厅机关的演讲比赛活动。
    推进成果转化,以知促行延伸阅读。厅党组把读书学习与实践转化结合起来,每年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2014年完成28篇调研报告并在《决策调研》《鄂政阅》刊发,其中10篇被评为全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报告,公开发表23篇理论文章,办公厅《机关建设》简报刊发44篇学习及工作交流文章。积极推广学习型处室建设的特色做法。综合处开展“每周一文”活动,每人每周向处内同志推荐1篇好文章,至今累计100余篇,厅机关组织交流《每周一文》文集,受到广泛欢迎。
    严格检查考核,强化导向鼓励阅读。把考学评学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依据,厅机关建立干部在线学习情况通报制度,每半年在厅机关政务内网公开通报每位同志的学习进度。2014年修订的厅机关五星处室评选办法,对参加集中学习、在线学习、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等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严格实行扣减分。厅机关组织“市场大学”研讨征文、演讲比赛、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征文等活动,均组织评比表彰,并将成果汇编成册,发厅机关交流学习,进一步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正面导向。
 
 
                  省直机关持之以恒抓学习形成新常态
 
    2月26日上午,春节上班后的第二天,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机关新一轮“抓学习、抓作风、抓党建,促改革发展”活动动员会。这是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亲自部署,连续第四年把抓学习作为开局之举。
    严制度:学习未达标,取消评优资格
    省直机关工委将抓学习“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在完善制度、创新制度、执行制度上下功夫,以科学的制度加强学习管理,规范学习运行。年初,下发《省直机关抓学习实施方案》,突出学习重点,明确规定中心组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8次,每次不少于半天,因公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要补课;要以中心组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带动整个机关和系统学习,在线学习不少于40学时;全年学习考勤情况要与督学、述学、考学、带学、评学结合起来;做到”三个纳入”,即把学习情况细化成分值,纳入评选党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的考核内容。
    “方案规定了学习的天数、次数、课时,再忙也要抽时间学,少一次不好交代啊!”省委农办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王述华坦言,一次他因公出差,不能参加中心组学习,他是先请假,然后带上阅读书籍,抽空写好读书笔记,回来后交作业,一次课都不能掉。
    四年来,省直机关每年举办一期新任党务干部业务培训班、机关党委书记培训班、两期省直一级机关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班。省直机关纪工委探索建立基地化教育、廉政文化教育、旁听庭审教育、廉政讲堂教育新模式。举办三期支部书记培训班,900余名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同志参加充电,省领导傅德辉、李春明亲自授课。省委书记李鸿忠等4名省委常委分别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省食品药品监督局持续推行领导干部业余学习日学一小时、阅读两本书的学习制度,认真履行“第一学者,第一落实者”责任,在各类专题学习中,班子成员带头做学习辅导,人均年读书三十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省直机关普遍建立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湖北省水利厅将干部学习情况与公务员年度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表彰结合起来,作为干部考核、任职、晋级、评先重要依据,实行刚性管理。近两年,有2名干部因学习未达标,取消了年度考核的评优资格。
    活载体:电视、讲坛、网络,多措并举
    抓学习”作为湖北省直机关“三抓一促”活动主要内容,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时代紧迫性。省直机关工委创新学习载体,着力打造“第一窗口”学习品牌,学习型机关建设蔚然成风。
    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文化厅共同主办长江讲坛,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由省图书馆承办,推出“湖北干部讲堂”、“周末大讲堂”、“文化沙龙”三个板块,3年来先后邀请阎崇年、余秋雨、易中天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端讲坛226场,现场听众10、8万人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关于办好市场大学的指示,省直工委与省文化厅联合开设了“长江讲坛·市场大讲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举办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系列讲座16场,省直机关6850人参加,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适应、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省供销社农村流通处处长程文霞深有感慨地说,我听了35场,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观念、态度,长江讲坛是我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良师益友。
    为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干部学习方式的新变化,省委组织部与省直机关工委整合学习资源,将省直120个一级机关在职干部以及部分二级单位班子成员共1.3万多人统一纳入“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学习范围。为增强学习实效性,省直机关工委印发了《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管理细则(试行)》,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专题班课件学习40学时和考试测试,学习结束后,撰写一篇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性文章。培训在线学习管理员120名,年中公布学习进度,年底通报学习情况。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又开展网络“学法用法”专题培训考试。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91%以上单位、个人达标。这种集灵活性、互动交流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开放式学习平台,深受机关党员干部喜爱。
    出实招:每天读书1小时,渐成机关新风尚
    最是书香能致远。为让书香飘逸在省直机关、充溢每个家庭,湖北省直机关工委牵头,联合11家单位发出《省直机关深化全民阅读.书香机关倡议书》,倡导工作再忙读点书,收入再少买点书,房间再小藏点书,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让智慧伴你一辈子。
    连续3年,省委书记李鸿忠率先读书、荐书,每年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4本好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梦》、《之江新语》等12本书,成为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必读书目。省直机关还纷纷开展“厅长荐书、局长荐书、主任荐书”、机关党委赠书、干部职工漂书活动。
    创建“十佳书香机关”、“十佳书香家庭”,推动“学习型机关”向纵深挺进。四年来,省直机关工委重点抓好读书氛围、活动特色,培养机关党员干部自觉读书习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15个单位被评为全省书香机关。省委办公厅开展每名干部每天读书一小时、各支部每季度集中夜读一次、每年由厅领导推荐一批好书供大家阅读等活动;省政府办公厅党员干部订阅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建立办公厅内网读书平台;省纪委开展文稿评审活动,分析讲解问题,总结文稿结构布局,介绍写作方式方法;省财政厅打造“优秀公文、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工作案例”评选学习品牌;省审计60余名女干部开展“读好书、倡文明、创书香家庭”的读书活动,省气象局党办副主任刘立成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读书需要交流,阅读需要分享。举办“书香机关·践行梦想”万人读书演讲赛。2014年2至9月,省直机关6000多个支部选出近万名选手参加初赛,108名选手进入省直机关的复赛、决赛,参赛选手充分展示了“书读好、事做好、人品好”的优秀机关干部风采。省委书记李鸿忠等6名省领导亲自出席省直机关庆祝建国65周年暨“书香机关·践行梦想”读书演讲竞赛活动总结会,并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省直先后有68个单位开办形式多样讲坛、论坛,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开办“人大干部讲堂”,采取领导带头、能者为师、讲问结合的方式,开展人大机关工作业务培训和公务员能力素养的培育;省委组织部成立“组工论坛”,通过自由发言、现场评奖、领导点评等形式,碰撞交流思想,激发动力;省公安厅开办“公安大讲堂”,省林业厅开办“生态文化论坛”,省统计局开办“中青年干部学习论坛”,省文化厅启动“文化业务讲座”,省政府研究室设立“处长论丛”学习平台;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传递和升值。
    建好职工书屋,提供良好读书场所。省直机关先后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建立职工阅览室、图书室112个,建设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20个,为党员干部读好书学知识奠定良好基础。省气象局等单位被授予全国示范“职工书屋”。
四处飘佳句,相逢说读书,已成为湖北省直机关的一道文化风景。
 
 
                    图书馆春节照常开放 众人书香中迎新春
 
    到图书馆、博物馆过年,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文化需求。春节期间,市、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武汉图书馆结合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开展新春读书季服务宣传活动,“通借通还”节日不间断。为满足读者需求,该馆春节期间照常开放,18日(除夕)到24日(正月初六)开放时间调整为9:00至17:00。为活跃节日氛围,该馆还将开展“我们的节日·贺新春”系列读者活动,包括讲座、沙龙、荐书、电影、手工、灯谜等17项内容。
    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八,武汉博物馆推出“羊年灯谜猜猜乐 博物馆里过大年”、“探秘博物馆 开心过大年”新年特别活动,观众可以在中厅展墙上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谜面,猜中答案可获纪念品。“探秘”活动是为青少年朋友设计的,小观众在馆内接待处领取“寻宝秘笈”后,进入展厅寻找“宝物”,找到并提交正确答案也可领取纪念品。
    日前,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主办了“鉴古问莲——名书画家迎春笔会”活动。在古晴川阁内,刘一原、罗彬、江中潮、毛宗泽、钟鸣、周分田等知名画家以迎春、问莲为主题现场挥毫,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国画作品,其中6人共同创作了一幅《迎春》,表达艺术家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祝福。该作品已被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收藏,年后观众有望欣赏到真品。
    新年第一天,武汉市民熊建和儿子来到省图书馆过大年。这位53岁的纺织厂维修工人说,他经常来图书馆,“现在资讯发达,但我还是觉得读书更靠谱,而且读书更能让人静心思考。”66岁的退休工人王兰柱说,到图书馆过年很正常。“这里的书籍包罗万象,精神世界无比宽广,在这个世界里,我不觉老。”18岁的吕知吟从江西来武汉长辈家过年,连续几天都泡在图书馆,她说:“图书馆环境很好,正好趁假期来读书。”据了解,长假期间,省图书馆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5时照常开馆,并举办“沐浴智慧的春光”迎春惠民系列活动。
 
 
                       文化人如何让心灵“过大年”
 
    羊年春节,你是否在陪伴亲人、走亲访友之余,拿起一本书,安静地享受一个人的阅读时光?本期推出三位文化人春节阅读心得。当中,有被学生誉为“最聪明睿智的脑袋”的法学院教授梁木生,有深受小读者欢迎的大胡子叔叔、作家董宏猷,还有民间读书组织“我们爱读书会”会长、散文家华姿。
    在董宏猷看来,春节期间阅读的书可分为三部曲。一是抽空看了董桥的散文,正月初四去了汉街的文华书城,买了他的散文集。读董桥的书,看他谈书,谈古董,读完后仿佛闻到窗前的梅花香。
    二是看了生活月刊杂志社编的《茶之味》。书里的图文都非常好!谈云南福建浙江的茶,还有作者的亲历记。有茶人的亲历记,有茶人的口述故事,还有金骏眉创始人的故事。有普洱茶的历史,对爱品茗的他来说,如获至宝。这些阅读勾起他对去年和湖北省茶叶代表团重走中俄万里茶路的回忆。中俄万里茶路,汉口是起点。
    三是在家看了朋友们送的书。对他来说,读朋友相赠之书,亲切温暖,比如这个春节陪伴他的有刘晓航的《穿越万里茶路》、方方的《汉口的沧桑往事》、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洪波的《林华诗草》、林白的《北去来辞》等。“晓航多年知青茶友,其对汉口万里茶路研究行动多年。方方写汉口,此次新版新增许多珍贵图片,爱不释手。大春先生虽未谋面,却敬仰已久。此次物外书店求得新著,甚是欢喜。洪波兄旧体诗已随心所欲,前年神农架之行,亦得诗甚多。林白小说,第二遍读了。”董宏猷说,作家朋友相互送书已成习惯,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处理他的书,但是朋友送他的书,他一定会读完。“春节期间拜读朋友的书,我以这种方式向我的朋友拜年。”
    “我们爱读书会”会长、散文家华姿以往几乎不读畅销书,这个春节专门读了两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和《木心文学回忆录》。前者是一本书在教育层面的价值即使到了今天,仍具引领意义。
    “这么多年来,人们阅读它,其实是把它当成一本教育书来读的。如何与孩子相处?成人与孩子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如何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信和好奇心?人类究竟应有怎样的儿童教育?如何培养出完整的人等。”华姿觉得,对于这些普世性的问题,书中几乎都给出了活泼有趣的解答。比如开头一个细节,小豆豆因上课爱讲话而被退学,母亲只得为她找新学校。但母亲隐瞒了真相,直到小豆豆20岁后才告诉她真相。“我想若是我,可能当时就训斥孩子,残忍地讲出真相了。我不知道现实中有多少母亲能像小豆豆的母亲那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尊严。”她读完这本书后,立即推荐给女儿读。
    关于《木心文学回忆录》,她是在微博上看到有文学教授反对文学专业的学生读这本书,但她觉得,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把它当作特别的读书心得来读。“木心作为画家或艺术家,看文学的视角和眼光都非常有意思。点评干脆、独特,非常精彩,非常文学。他的视野开阔,视角完全不同于通常的文学批评。他点评作家,往往是点评人生;他点评作品,往往是点评世界,语言生机勃勃,干净有力,读来常常令人眼睛一亮。”
    另外,华姿觉得木心看大师就像在看他喜欢的朋友,目光始终是平视的,不俯视也不仰视,但丁也好,哈代也好,曹雪芹也好,凡他所爱的作家,他好像都能以朋友的口气讲论他们。所以他的心得感染力极强,特别能激发读者去读原著的渴望。
    每隔一段时间,华姿都会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她看来,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光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则有恩典。《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一本有恩典的书。为什么有恩典?因为有罪。所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能看见罪与恩典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使徒保罗说过的那句话:“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梁木生在校园创办“明志读书会”,帮助大学生通过思考阅读的历练,摆脱即将走出大学的迷茫和困惑。
    春节假期,他阅读的是《国家的常识》,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罗斯金。这本书从政权、地理、文化三个纬度,探讨了一些主要国家的现代历程,其中包括英、法、德、日、俄,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家的政权演变、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下,来发现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规律。这让他产生疑问: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成长的焦虑和阵痛,让此代价在我们身上减少些呢?身处这个时代的个人又将如何在浪潮汹涌的时代旋流中认清自我呢?
    关于阅读,梁木生认为,高质量的阅读经验让人更理性,可以让整个社会的内心平静下来。面对社会现象时要用理性的眼光多角度考虑,这样才不容易出现凡事都走极端的恶果。而现实是,各种荒诞流言却能危言耸听。“这说明我们很多日常的认知不接地气,让常识走调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这些问题都能看得很清楚。但反过来,填鸭式的观念灌输就会把问题搞复杂。”他认为,要看清楚复杂的问题,就必须大量阅读。现代人应该多读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常识,这样就不会被流言蛊惑。
    他思考的是,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多,各地差异性又大,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和谐的状况。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腐败和贫富差距问题。目前的一些负面因素,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造成的。“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这一切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他相信,待到整个社会富裕后,人性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就不再那么焦躁,整个社会节奏平缓下来。
 
 
                        书中的年味
 
    在我们看来,年味就是一年岁尾那一顿团圆饭,就是新年一见面大家都说过年好,就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庆祥和。而在文人笔下,年味远远不止这些,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蒋子龙在《年的颜色》里这样描述:“春联是红的,年画是红的,花灯是红的,蜡烛是红的,大年三十晚上吃的糖葫芦是红的,孩子的脸蛋儿是红的,新衣服也多是大红的,‘利市’的封包以及送压岁钱的红包自然就更是红的了……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春节就该是‘红海洋’。”看看,蒋子龙开篇就点出了年是火红的,当然,他接下又写到年是酒色的黄,黄金的黄,是好运瑞雪的白。
    肖复兴的年是有声音的。他在《年的味道和声音》里写道:“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年的声音,粗喉咙大嗓门。我们对年的祭祀,和西方跪拜在神像之下在心里默拜不一样,而是要大声呼喊出来,甚至借助于外力让声响得惊天动地,让神听得震耳欲聋……年的声音,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迸发,讲究要击鼓,鼓点咚咚,表示新年到来的脚步声……当然,年的声音,表现最为淋漓尽致的时候,是除夕之夜,鞭炮声彻夜不息,声震天地。”听听,过得多热闹的年,哪一声都把我们带到了火爆的年味里。“过年吃蛤蜊,大概也算是一个好口彩——算是元宝。”这是张爱玲在《十八春》里借世钧的嘴说出为图口彩,过年得吃像元宝的食品,如芋艿、饺子、青果、茶叶蛋都算是“元宝”,说明咱中国人吃年品就要吃一个“财迷心窍”。
    再看林语堂笔下的年味:“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全国的人都穿了最好的衣服,关上店门,闲荡着,赌博着,敲锣鼓,放爆竹,拜年,看戏。”这是林老在《我过新年》里的描写,那是人们最悠闲玩乐的好时候。
梁实秋的《过年》又不同:“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可见,民国时期的小孩子得压岁钱,得做磕头虫才能拿,不像现在来得这么轻松。
    莫言在《过去的年》中描绘:“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写出孩子大人对过年的不同感受,一个是期盼,一个是担忧。
其实,文学作品里浓浓的年味,不是我能道尽的,这里,仅取几篇,不能全貌,仅摘局部,没法全景。新年中,品读这些看的听的吃的玩的拿的感的年味,你的年味又如何?
 
 
                        从前的年夜
 
    从前的年夜,很静。除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而这鞭炮声,倒是愈发衬托了年夜的“静”。
天刚黑下来,村庄,就陷入四野的寂静之中。
    家家户户,都亮了灯,门楼前、庭院中、堂屋间、内室里,凡是人到的地方,都要把灯亮起来。这是“规矩”,过年,一定要亮亮堂堂的,不允许有黑暗存在。
    但人,却是要安静下来,这也是“规矩”,安安静静地过年,才像过日子的人家。
    大街上,很少有人行走,行走了一年,这个夜,一定要“守”在家中,全家人聚在一起,才叫团圆年呢。天刚黑,家家都在包水饺,大人们忙着,孩子们就守在一边,小声地嘀咕着。声音一大,大人就会嘱咐一句:“小声说话,别惊动了神灵。”孩子们赶紧缩缩肩,重新合上自己的嘴巴。一副严肃、凝重的样子,好似神灵真的就在身边,一不小心,就会被捉将了去。水饺包好了,大人轻声呼一句:“去,放两个炮仗。”这是对着家中的男孩说的,男孩们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拿上两个“炮仗”(爆竹),走向庭院。“嘭、嘭”,两声震响,是一种“宣告”,向全村人宣告:俺家水饺已经包好了。
    炮仗响过,复又陷入宁静之中—一种更深的宁静。是长长的等待,一直等到子夜过后,新年到来,燃放鞭炮,礼敬天地。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守岁”,是真正地安安静静地“守”。
    这段时间,农家大多会在炕头上放一张饭桌。桌上,放一些瓜子、爆米花、糖果之类的东西,供孩子们零食,顺便也好“堵住”孩子们的嘴。男人们,则围桌而坐,泡一壶茶,慢慢地啜饮;燃一支烟,缓缓地吸着。他们,少言语,意态悠然,常常陷入沉思之中。是在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在借这短暂的宁静,回忆回忆过去,忆忆那些曾经的事情;或者,思考一下未来,想想明年的日子,该怎样去奋发。生命太过匆忙,人们是需要这样一份沉思的。
    孩子们,围桌吃零食。手,不停地剥着;口,不停地嚼着,就是不能大声说话。家中有年老的人,孩子们寂寞,老人实在看不过,或许会悄声地给孩子们讲一些过年的故事。故事,也许已经听过好多遍了;但讲的愿意讲,听的,还是愿意听。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最传统的文化熏陶。一代代的人,就是这样讲着,听着过来的。很素朴,却很有意蕴,陈年老酿般,熏醉着一世一世的人。
    女人,也不闲着,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手,洗了一遍又一遍,以示敬重。他们要散香、燃香。灶神前,庭院中,门楼的角落里,甚至于大街上的土堆上,都要插香,燃香。家家户户,都要这样做。所以,很快,村庄中,到处都弥漫了鞭炮的火药味,和燃香的味道。这样的味道,使得年夜格外的幽微而深厚,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年的味道”。
    多少年后,我都不会忘记这种味道:沉沉的,醇厚得不得了,这是乡村年夜特有的味道。
    子夜已过,新年,就真的到来了。最庄重、肃穆的时刻,也到来了。
要祭拜天地,于是,摆祭品、烧纸钱、放鞭炮,叩头祈祷。这一切工作,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小孩,都要待在室内,怕他们一不小心,会说出不吉利的话。这个时刻,是一年的结束,更是新一年的开始,是何等的庄肃啊?静,静,静,还是静。仿佛,只有在静穆中,才能充分体现对神的敬重。
    这不是迷信,是淳朴的乡下人,对天地神灵的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一种崇拜。
    鞭炮响过之后,就是新的一天,就是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就开始了……
 
 
                            羊年说“羊”
 
    “羊”字的造型颇为优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你看甲骨文“羊”字形(如图),像两角弯曲、两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形的动物,将羊的温顺安详的性情巧妙地表现了出来。上古社会人类从渔猎生产方式向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便是从养羊开始的,所以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成了最早被人类驯服饲养的六畜之一。在古代重要的宗教仪式中,羊还奉为祭神祈福的供品,可谓玉盘珍馐。羊的娴静优雅,温顺和善,深得古人喜爱,其图形常用作美化生活的装饰,以表达祈福之义,比如商朝的四羊方尊,西汉的羊形铜灯等,从而引申出吉利、吉祥的含义。“吉祥”可写成“吉羊”。“羊”又与“阳”相通,“三羊开泰”(“三阳开泰”)寓意安泰吉利。
  与羊有关的字大都为褒义,如善、鲜、群、养、義、羞等。《说文解字》中以羊为部首的字有28个。这些字不仅区别了羊的颜色、大小、牡牝,甚至连不同月份生产的都分得清清楚楚,如五月生的羊羔:羜(zhù,音近伫);六月生的羊羔:(wù,音近务)。三岁的白色公羊:羝(dī,音近低);牝羊:牂(zāng,音近赃)等。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意思说,羊大就算甘美了。这个说法自东汉以来影响了数千年,不少学者以为美字由“羊”与“大”组合,“羊大为美”。但对照100多年前发现的甲骨文,后世一些学者否定了此说。他们认为:“美”的上半部有点像羊,又非似羊,却是人头顶上的装饰品;下半部是“大”,是“人”把双手展开,但表示的是兴高采烈。世界一些原始部落至今还保留这种头饰习俗。仅从味感“甘”来表达美之含义并不可取,因为味感是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器官体验,而人的翩翩起舞则是情感上的愉悦,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美感表达,此为大美也。但羊的确是人类可亲可爱的朋友。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39号   邮政编码:430077   联系电话:027-68892428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27-68892525

举报邮箱:hbshdfjb@163.com   鄂ICP备05001937号   湖北省全民阅读官网 书香荆楚全民阅读网   Copyright @ 2015 Readh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