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官网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流淌——三位老读者与百年省图的情结

“门外市声三日雨,帘前风色一床书。”如果把图书馆比作书海,那读者就是书海里的泛舟人。无论是著作等身的大师,还是乳臭未干的少年,只要游进这浩瀚的书海,那自由流淌的惬意会终身难忘。

  冯天瑜:滋养我最青春的10年

  史学大家冯天瑜今年已年届七十,他的8岁到18岁,已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过去,但在他的记忆里,依然那么清晰。

  那最青春的10年,省图书馆每天陪伴他的成长。冯天瑜的母亲张秀宜,解放初调到湖北省图书馆工作,负责儿童阅览室。冯天瑜泛舟书海,任凭自己的兴趣自由自在流淌。

  最先,那些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小人书,最能勾起他的兴趣。《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个火枪手》……来者不拒,照单全收。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开始啃那些字数较多的大部头,以初中二年级为端绪,一扇知识之窗豁然敞开:俄罗斯、法兰西、英吉利文学,如磁石般吸引了他。在那个相对禁锢、封闭的岁月,这些名著帮助冯天瑜窥探广远、深邃而又新奇的外部世界;游记和地理书,更是让他足不出户,遍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远涉重洋。

  冯天瑜说,当时博览群书,唯一的驱动力,便是兴趣。那种与功利无涉的沉迷,真是一种美好。时常,读到有趣处,会心一笑。而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和警句,让涉世不深的他,如深夜闻钟。后来,为了研究,时常要为学问苦寻书海,常常为某一个问题,有意识去读书,一如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似乎那种随心所欲的阅读乐趣,再也难以找回了。”

  姚雪垠:纷乱的年代予我以温暖

  “武昌城内蛇山麓,佳木葱笼明我眸。秋月常窥写字案,春阳也照借书楼。三年泽畔风吹帽,五夜灯前雪压头。每忆孤征艰苦日,抱冰堂下翠烟浮。”这是姚雪垠咏省图书馆的一首诗。

  1961年,刚摘下“右派帽子”的姚雪垠,开始《李自成》第二卷的创作,时常到省图书馆借阅资料,甚至整天待在这个极其雅静、藏书丰富的地方,任自己的思想远离纷扰,穿越到数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姚雪垠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中断了《李自成》的创作。

  一去6年,姚雪垠1973年终于回到武汉,继续着毕生的心愿——《李自成》全卷的创作。文化大革命仍在继续,省图书馆愿意为“牛鬼蛇神”服务吗?让他吃惊的是,省图不仅热情地给他提供方便,随时可以看书、借书,而且在该馆没有他所需的图书资料时,便转向省社科院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或向外地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借,给了姚雪垠很大的帮助。

  那段时间,姚雪垠每年在省图书馆借阅120种书籍,共计借阅960种,借阅资料以古籍线装书为主,其中以地方志和别集居多。对于这些雪中送炭,姚雪垠一直铭记在心。当《李自成》第一卷修订后再版时,他在前言中专门写下一段,特别感谢在那个纷乱的年代,省图书馆给予的温暖。

  江建祥:没有篱笆可尽情采取的金矿

    一座好的图书馆,让千百万人受益。省图书馆馆长汤旭岩说,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乞丐,都可以昂着头走进来。这是没有等级、没有篱笆的地方,唯一的要求,是你想读书、尊重书。

    武汉市民江建祥,是省图书馆的常客之一。早年,已在中山公园工作的他,勉强通过大专的成人高考,开始攻读行政管理学。由于基础差,学习《逻辑学》很困难,选择辅导书籍,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他到省图书馆的初衷。幸运的是,江建祥找到了好书,使他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最终以高分通过毕业考试。“图书馆真的像一座取之不竭的金矿。”

    图书馆的存在,不知道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特别是恢复高考之后。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比潮水更加汹涌,阅览室里早晚都没有空位,楼梯上、走廊间,都挤满了读者,每个人手里捧着书,旁若无人地埋头阅读。借书的人,更是排起长龙,蜿蜒到了马路。

    如今,省图书馆实现了免费开放,读者可零门槛、无障碍进入。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它的触角伸到了更加广阔的领域,服务直达最基层。

    风景秀美的沙湖之滨,总投资7.8亿元的省图书馆新馆已耸然矗立,藏书可达1000万册,今年底将正式对外开放。届时,这个1904年建立的、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将搬进位于沙湖南侧的宽阔新家。108年,于人已是期颐,于省图书馆,仍然年青。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39号   邮政编码:430077   联系电话:027-68892428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27-68892525

举报邮箱:hbshdfjb@163.com   鄂ICP备05001937号   湖北省全民阅读官网 书香荆楚全民阅读网   Copyright @ 2015 Readh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